听ld打电话关于在美国看病 大家看病多上心啊

我之前c diff的时候gastro让我买益生菌吃,居然好了。虽然也做了便检,但是做之前通过了解前因后果(术后服用某抗生素)就觉得大概率是c diff。据说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fecal matter transplant

不知道是不是大城市医疗资源更好一点。比如二线城市西雅图医生就很不负责,我膝盖肿了让我回家先观察一下。第二年同一个地方又伤到了正好人在纽约,立马能约上医生,并且非常负责地给我告诉我回去要看什么医生,要怎么防护,还跟我说应该马上去约核磁. 终于懂了为啥全国人民都要去看三甲。。。
更新:我这个对比应该最具科学性,都是one medical的primary care

我有点上头,快变成安娜老师 I fxxking hate this city 了。

以前觉得为了state income tax忍了天气和seattle freeze。随着年纪越来愈大,不得不考虑看病这些问题……

瑞金医院这个例子确实举的不好,瑞金在美国不是mayo也是ucla这种级别的了,你去找他们看,说不定也能看出来。你举的西雅图的例子,可能在国内也就相当于市人民医院的水平,连区域的重点医院都算不上。

话说回来,为什么有这种差异?我感觉是大家嘴上都说美国医疗很差,但是潜意识里(自己可能没意识到)并没有大家嘴上说的认为这么差。不然的话,大家在国内看病为啥都往一二线城市三甲跑?稍微有点条件和资源的,重视医疗的,都会往至少区域级的重点医院跑(例如,武汉同济,长沙湘雅)。市人民医院(三甲)属于是大家最多看个感冒,有点未知的疾病都不会考虑的对象。但是在美国你不是还是往西雅图plaza级的诊所跑吗?所以说大家觉得美国医疗很差,这个很可能没有错。但是如果想一定程度的解决,可能需要的是采取在国内一样的办法,即去美国区域级的知名医院,例如ucla,ucsf,等等。

最后说瑞金线上问诊的话,这点国内好像确实是方便。可以低成本远程问诊,最起码愿意花钱应该是能看得上。美国如果想看个类似的mayo远程问诊,不知道行不行,有可能也可以,但也可能他们会让你先去看当地医生。

5 个赞

东雅图不也有UW?还有Overlake 瑞典人什么的
(黑人问号脸)

小时候去UW看医生 体验确实不错

平安家医 乞丐版 一年几十块钱,国内工作日其实回复挺快的,就是看个小病头痛脑热还是可以

给国内当大夫的朋友塞个红包找人看看不就行了

我一般去NYU langone看,预约检查都在一个系统里比较方便。医生水平上限不知道,但是下限感觉还可以,没出现过

这类情况。医生会给看电脑上的google百科,但这是在他先解释了一堆我没怎么听懂的情况下。该开的检查也都会开,就是账单价格比较高(幸亏公司保险好)。

不过看病体验最好的是以前上学校医院refer的一家皮肤科,治好了在国内看过四五家医院(全是三甲专家)都没治好的痘痘。这是在美国第一次看病,所以一上来就觉得体验很好 :yaoming:

给你举个反:chestnut:好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同学
运动完后心脏经常不舒服
在中国某个一线城市几个三假
包括一家全国人基本都听过的医院检查
都说是心肌炎休息下就好了

:us:上学又发作了
然后去检查
发现了从小到大没发现
他心脏又个缺口还是什么的
然后在这边做了手术补上了
十几万的手术他就付了几千刀的out-of-pocket maximum

对了手术就在你们UW做的
术后很快就恢复了

2 个赞

他在国内没做超声心动图?

小时候的事情了 不懂哦
当时听他说挺少见的

corner case就不要说了

我不知道你这个同学做手术的时间是几年前,但是现在国外很多技术国内也能做,如果真的是心脏缺了一块,做了冠状动脉CTA吗?

2010s 太久了记不清了
再具体就要暴露年纪了:sweat_smile:

问这个的目的就是说国内的医疗水平在以前确实差很远,大部分还是经验为主,现在大多是技术为主经验为辅。你说的那个问题现在就诊的话在同一个医院就可能不是问题了。通过3D重建心脏图像就能直观看到心脏是否有缺陷了。

没用的

朋友手术都做完好几天了 uw打电话说之前约的一个检查要delay了 还是约不到 :yaoming:

一般来说国内的医疗资源差异也很大,北京上海的最好,广东就算是广州深圳都很一般

Violation of patient confidentiality! :troll:

你说得非常对。我和ld总结朋友的经历,也觉得是这样。

如果家庭医生两三次还是看不好,或者一个月还是有症状,就赶紧Stanford,ucla,ucsf,约起来。
朋友也提到了大医院可以提出寻求second opinion。

很精准。我之前潜意识里就觉得plaza小诊所也都是phd,以为这就是美国特色,所有的医生水平都很高,只是寻求自由不去大医院,而是在plaza变身宝藏医生(自我pua严重) :yaoming:

实际就是头疼脑热,当refer的工具人,plaza医生比较方便。

这是因为大医院的约不到啊,小诊所接受新病人,没得病的时候为了方便,也就认了。

核心就是

不能相信美国的医生(防杠,嗯,中国的医生也不能无脑相信)。该做的检查要做。如果时间长了还是没疗效,必须换医生,寻求second opinion,换医院。不能抱着“听医生的准没错,再等等可能就好了”。

以及在说点中国就医的好处:不用绑定家庭医生,加钱预约也不贵。只是看病在中国就是很方便。可惜美国打工就是最舒服。平衡点在哪里就看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了。。。

3 个赞

我觉得大家模糊了一个焦点,其实医生的好坏不是最重要的,不好的医生换一个就行了。我在看病前一定会看患者评论,筛选出靠谱的医生。

现在的问题在于美国保险公司为“适度医疗”提出的评估体系出现了大问题。举个前几天炒的很凶的新规为例,保险公司要求手术在合理时间范围内结束,保险公司不会为超时造成的麻醉费用付钱。表面上看,豆豆兄的经历里,保险公司是为了保证医院不会过度医疗,开一些不必要的检查,所以一定要有某些症状以后才能进行治疗。而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有很大可能延误治疗,反而加重病人病情。反而医术在此毫无用处,因为连诊断的可能性都没有。

其实现在国内也在推类似的规定。只是因为大家都是氪金大佬而且国内医院检查真滴便宜,所以大家可以为所欲为。如果大家在美国也能跟医生说检查随便开,你现金付账的话,医生想必也会乐于助人的。

这倒不是阶层问题,而是我们不是这个社会背景下长大的,所以不知道门道。我很少在阶层上说事。就比如说你这个例子,你不知道如何去找应该去的诊所。就是我们不知道美国这个社会医疗的运行模式。你说微信小程序啥的,这是中国模式,美国甚至都没有微信啊。

这甚至也是个思维模式的区别。比如问诊的技巧不一样,我们的表达在我们看来很严重了,但对美国医生来说也就一般,所以你也就学会了夸大病情,但美国人可能成长过程中就学会了,美国医生就会适应这个描述程度的通货膨胀。

很多方面,甚至很多细节,导致我们找不到我们想要的资源。你看楼上扭老师比我们懂,所以他就能找到他想要的,他就是熟悉了美国的思维模式和运行模式。所以你看他的帖子,经常和我们去看医生的说话风格不一样

5 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