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的润和反向润的故事

2014年9月,小明和几个在QQ群里认识的留学生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开始了他们憧憬已久的留学生涯。小明在成长的道路上亲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都想要通过学习和工作来创造财富。小明也努力奋斗,换来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初来乍到,小明努力想融入美国生活,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再加上当地华人很多,小明发现最终能玩到一块的还是中国人。毕业后小明幸运的进入当地一家华人生物公司,并在2016年底被派往上海出差,回到了阔别2年多的中国。小明在上海惊讶地发现扫码支付已经基本取代了现金支付,甚至乞讨者都佩戴了二维码。在上海外滩,小明望著黄浦江两岸的天际线,不禁感叹于这座城市的光鲜亮丽。在上海张江,小明和生物公司和IT公司的员工们一同上下班,感受着这片科技新城的活力。最重要的是小明发现上海的食物太美味了,不仅菜系多,而且还物美价廉(不给小费)。这时候小明暗自决定,有机会一定要来上海,与这些科技公司们的员工一起创造价值。但这时候张江的房价已经变得高不可攀,小明住处旁边的汤臣豪园三期已经达到7万/m2。

出差结束并返回美国后,小明在2017年8月搬到了新的城市,开启了读博士的生涯。新的城市是一个以白人为主的大学城,原来的中国朋友圈不复存在,小明被迫走出舒适圈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小明发现当地人十分友善,完全改变了小明对美国人的刻板印象。小明在这期间结识了许多美国朋友,但随着交往的深入,小明逐渐认识到了一些美国人对中国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并不针对小明,但小明仍然会尽力为中国辩解,甚至还带有一点"小粉红"。

2019年夏天,小明趁着休假回到了上海,并拜访了一位他神交已久的前新东方GRE老师。这位老师对城市化和产业化有着准确而独到的判断,也曾经鼓励海外的留学生们尽早回国发展。他和林毅夫等学者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乐观的估计,并这次交流中为小明指点了在上海工作和发展的前景。小明在这次交流后大受鼓舞,开始持续关注上海的科技园区的规划和动态,尤其是生物产业的发展,并把上海张江作为回国工作的首选地。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加深了小明毕业回国的想法。中国在意识到病毒扩散后迅速采取防控措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疫情清零。反观美国在疫情初期隔岸观火,导致准备不足和大量超额死亡。与疫情相伴的是美国凸显的种族问题,2020年5月George Floyd被警察谋杀,引发了Black Lives Matter的大规模示威和冲突。2021年3月,8名亚裔在亚特兰大的一起枪击案中丧生,随后美国多地爆发了反对亚裔仇视的示威。小明认为自己在美国职场存在种族和语言等方面的劣势,而这些劣势在中国职场并不存在,英语能力甚至是很大的优势。于是小明把毕业求职的目光投向了上海的生物企业。

2020年是中国药企的黄金时期,几家药企的免疫治疗药物在中国先后获批上市,并积极谋划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以求在美国FDA获批。时间到了2021年,小明在毕业前收到了上海张江的一个头部药企的offer。小明被这家药企的创新和国际化潜力所吸引,便不假思索接受了offer。这个时候新冠病毒已经向毒力减弱,传播力增强的方向变异,Delta毒株成为主流毒株。随着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普及,新冠重症和死亡人数开始大幅度下降,小明认为与新冠共存是大势所趋,对重新开放的世界充满了乐观的预期。

小明于2021年8月回到了上海,加入了他心仪已久的企业。小明入职后被分配了许多临床管线,在处理临床项目的问题中学习和积累了许多知识和技能,并逐渐负责一些重要的临床项目。在与同事们的交往中,小明发现在上海买房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大家都因此承受着很大的生活压力。小明于2021年12月在张江实地了解了一些房源,发现一间普通二居室的价格在400-600万人民币。假如上海2021年人均年薪为13万元,那么张江的一间普通二居室需要花费30-45倍年薪,这是普通人民难以承受的。

在小明纠结要不要买房的时候,小明有幸通过校友聚会认识了两位因为新冠疫情而暂时回不去美国的校友。他们苦劝小明不要买房,不要把余生捆绑在一个地方,而应该让资金流动起来,做升值回报更大的投资。这两位校友的观点令小明耳目一新,小明发现买房不仅会清空父母的钱包,还会让自己在接下来的20年背负沉重的负担,必须更加内卷才能攒钱还房贷。小明同时也感受到了动态清零政策对生活的干扰:随着Omicron毒株成为主要毒株,病毒传染性大幅增加,当局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进一步加强。

2022年初小明遇到了现在的LD。由于LD住在湾区,这令小明下定决心搬往美国,开始寻找湾区的工作机会。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由于新冠疫情在上海扩散,小明在2022年3-5月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封控,在这期间饱尝了世间的疾苦和冷暖。小明开始重新思考那位新东方前GRE老师的观点,发现他对产业发展的估计虽然准确,但这些产业的发展是以消耗人民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的-——房价和封控的双重压力令人窒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的面试后,小明终于在2022年5月拿到了湾区的一个Offer,并在2022年8月克服了疫情管控的重重阻碍抵达了湾区与LD相聚。

小明再次回到美国后,开始不断反思2021-2022在上海的奇妙旅程。小明会在与美国人的对话中客观的描述中国,而避免带有非理性的爱国主义。小明还意识到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小明刚出国时候的中国:如今人口规模已经收缩,经济增速只有10年前的一半,那时候的人民对未来似乎更充满希望。小明也意识到了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能跟得上产业发展已经足以,不当韭菜被割可能就击败了大部分人。小明也重新审视了在中美两国求职的优劣:美国职场虽然可能存在亚裔天花板,但至少可以相对惬意的生活;中国职场虽然不存在亚裔天花板,但存在其他因素造成的天花板。回国或者留美犹如小马过河,小明与绝大多数人一样只是人民阶层,只求早日上岸,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29 个赞

小明在湾区买房了吗,有没有清空六个钱包 :troll:

15 个赞

小明说他现在买不起房:smiling_imp:

6 个赞

不得不说小明是幸运的

感同身受。非魔都人,曾经试着找魔都教职,结果家人熟悉的FDU某领导直接劝退:不是上海人还是别来了 买房压力太大

5 个赞

房价一直涨别说六个钱包了 十个都没问题

1 个赞

恭喜呀
事业和爱情双收已经让泥潭优质单男们羡慕不已了 :cry:

3 个赞

在国内有买房压力,去到美国就没有了?这难道就是某种神秘的自适应能力? :grinning:

3 个赞

我觉得湾区的买房压力小于上海。假如湾区平均年薪是10万,20倍年薪可以买个house。反观上海,20倍平均年薪可能只买个客厅

2 个赞

这个比例算房产税吗

2 个赞

博士4年毕业?

1 个赞

天才少年:cry:

以我的同学为例
国内都是家庭收入100万rmb买1000万rmb的房子
湾区都是家庭收入60万usd买300万usd的房子
差了好几倍呢 就算算上美国有房产税这月供压力也不可同日而语
在国内如果不掏空6个钱包上车太难了 湾区很多纯靠自己买的

7 个赞

真是服了

买房和结婚就是找个狗链把自己拴住

底下一群经典老钟:你得买房啊!你来了美国更得买房哇! :troll:

2 个赞

没房在湾区都没法聊天 :troll:

我以为有单词可以学

14年入学,毕业后入职中国医药公司,16年回国出差

两年MS吧。还是以前市场好,现在天坑MS找工作难度太高了

1 个赞

小明博士quit了吗

梁老师你想quit? :troll:

看标题还以为是反向润的故事……

2 个赞

:troll:不会的

1 个赞